歡迎來到安徽阜陽醫藥集團有限公司
          會員登錄  設為首頁  發送郵件   加入收藏

          關注公眾號
                   黨建要聞
                   主題教育
                   黨員示范崗
                   學習交流
                   黨建心聲
           
          W
          首頁  》 W  

          七十五載砥礪奮進 鑒往知來再啟新程
          [來源: 本站 | 作者: | 日期:2024/9/25 | 瀏覽 180 次] 【返回

          七十五載砥礪奮進 鑒往知來再啟新程(人民要論)


          2024年09月25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75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歷經風雨洗禮、走過崢嶸歲月,在接續奮斗中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繪就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我們要深刻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發進取。

          從積貧積弱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歷史性跨越。75年來,我國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百廢待興、百業凋敝的基礎上,創造出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679億元,1978年增加到3679億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經濟總量連續跨越重要關口,2023年超過126萬億元,占全球經濟比重達到17%左右,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按不變價計算,2023年GDP比1952年增長223倍,年均增長7.9%。其中,1979—2023年年均增長8.9%,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3.0%的平均增速。人均GDP從1952年的幾十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1.27萬美元,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我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以及外匯儲備第一大國,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穩定器和動力源,國際影響力日益彰顯。

          從單一失衡到優化升級,經濟結構發生歷史性變革。75年來,我國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產業結構由農業為主向三次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52年的50.5%、20.8%、28.7%調整為2023年的7.1%、38.3%、54.6%,糧食總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制造業增加值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現代服務業、新興服務業展現出蓬勃發展的盎然生機。需求結構由疲弱失衡向三駕馬車協同拉動轉變,2023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占GDP比重分別為55.7%、42.1%、2.1%,內需主動力作用凸顯。區域結構由沿海內地發展不平衡向區域縱橫聯動發展轉變,重大生產力布局不斷優化,中西部地區后發優勢持續發揮,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經濟引擎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提升。城鄉結構由城鄉分割向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推進轉變,2023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16%,比1949年末提高55.52個百分點,城鄉差距不斷縮小,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對外開放成就舉世矚目。75年來,我國積極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推動對外開放向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貨物進出口總額由1950年的11.3億美元增至2023年的5.9萬億美元,年均增長12.5%,占國際市場的份額從1978年的不足1%提升至2023年的12.4%,連續7年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服務進出口總額由1982年的46.9億美元增至2023年的9331億美元,年均增長13.8%。國際合作不斷深化,多雙邊和區域經貿合作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2023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633億美元,比1983年增長176倍;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301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61倍,規模均位居世界前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已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貢獻了中國智慧,展現了大國擔當。

          從相對落后到創新引領,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75年來,我國始終高度重視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逐步實現了從追蹤跟跑到并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成長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2023年,我國創新指數全球排名由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躍升至第十二位,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連續11年居世界首位,發明專利申請量、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量多年蟬聯世界第一,成為世界上首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突破400萬件的國家。嫦娥、北斗、天問、天和、C919大飛機等大國重器不斷“上新”,彰顯我國科技硬核實力。科學技術持續賦能社會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2023年,我國“三新”(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經濟增加值相當于GDP的比重為17.73%,比2016年提高2.4個百分點;2013—2023年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8.7%、10.3%;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

          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75年來,我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交出了一份有溫度、有厚度的民生答卷。就業形勢長期穩定,就業人員總量從1949年的1.8億人增加到2023年的7.4億人,2013—2023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超過1.4億人,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穩定。居民收入持續增加,1950—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0%。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消費結構從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升級,服務性消費支出占比逐步提高。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為全球減貧作出重大貢獻。社會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國民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持續提高。

          從生態失衡到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75年來,我國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生態環境保護事業不斷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構筑起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梁八柱”,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2023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比2016年下降28.6%,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提高21.6個百分點。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比第一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1973—1976年)結果提高10.3個百分點。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穩步推進,2013—2023年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超過35%。清潔能源跨越式發展,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生產供應系統,對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費增長貢獻度超40%。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更受青睞,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綠色產業鏈蓬勃發展,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

          回首新中國75年發展歷程,國家實力、人民生活、社會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發展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充分彰顯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億萬人民團結奮進的創造偉力和奮斗豪情。七十五載風雨兼程,七十五載砥礪奮進,從“路在何方”到“路在腳下”,我們踏平坎坷成大道,走出了極具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寫就了富有魅力的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方案。新征程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堅持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75年來,我們黨在應對重大風險和困難挑戰中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成功把一個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的國家建設成為全面小康、繁榮富強的大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發展奇跡。歷史深刻表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發展的“定海神針”。新征程上,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創新和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凝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礴偉力。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深厚的力量。75年來的輝煌成就,是黨領導億萬中國人民共同奮斗出來的,人民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新征程上,要繼續站穩人民立場,緊緊依靠人民,凝聚14億多人民的磅礴之力、非凡之智,繼續開創新的歷史偉業,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可感可及的現實。

          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開辟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證明,這條根植于中國大地的道路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符合中國國情,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新征程上,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始終沿著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開辟出來的正確道路不斷前進,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更加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

          必須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不斷加強制度建設。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靠的是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也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強制度建設,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

          必須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增強綜合國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無論是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還是應對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都必須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以發展不斷創造新的更大奇跡。

          風生水起逐浪高,砥礪奮進正當時。如今,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已經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歷史任務更加艱巨、使命更加光榮。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作者為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25日 09 版)

           
          ©版權所有:皖ICP備08000068號-1     主辦單位:安徽阜陽醫藥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傲意網絡